李欣阳

助理教授

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成像,致力于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观测,推动科学发现

教育/工作背景

2018年,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

2023年,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博士学位

2023年7月-2025年6月,就职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,从事博士后研究

2025年7月起,就职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,担任助理教授

研究方向

研究兴趣主要包括:

• 智能成像:研究高性能、可解释、自监督的智能生物图像分析方法,探索光学成像与人工智能融合新架构,以智能计算突破经典观测极限,推动生命科学新发现。

• 神经成像机器人:研究神经成像机器人新架构,构建自由活动动物的神经成像新技术,揭示复杂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,为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

• 量子成像与量子增强光计算:研究量子效应和光学成像融合新范式,设计并构建量子成像系统,从物理上突破标准量子极限。以量子成像赋能光计算,实现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的高通量、高精度光子AI计算。

研究成果

提出一系列先进智能成像方法推进观测极限,实现高速高灵敏的动态生命活动观测,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工具。相关工作已在耶鲁大学、马克斯·普朗克研究所、波士顿大学等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得到应用,不仅作为基础框架启发新的智能成像方法,同时作为底层技术为“下丘脑神经元通过脊髓通路感知胃的体积”、“中性粒细胞依赖TGFβ信号抵御外来侵扰”等基础科学发现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
研究成果以第一/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 Methods、Nature Biotechnology、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、Light: Science & Applications等高影响力国际期刊,相关成果被期刊MBoC评选为亮点文章,受邀在Nature Methods以《生物图像分析的挑战与机遇》发表技术评论和领域展望,并被诺贝尔奖得主Eric Betzig单独撰写的文章引用。

曾担任第三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讲习班特邀嘉宾,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口头报告,科研成果被《人民日报(海外版)》、《光明日报》等主流媒体报道。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、清华大学“水木学者”、清华麦戈文杰出研究成果奖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励。

代表性工作

1、提出时空三维自监督荧光图像去噪方法,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神经钙成像的噪声抑制,通过智能计算突破了成像灵敏度的极限,能够完整揭示神经环路动态,避免噪声导致的信息损失。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Methods,目前已应用于多种成像模态、多种生命现象,不仅为神经电压探针的开发和成像奠定了基础框架(Nature Methods, 2023, 1095-1103),同时推动了生命科学发现,为揭示脑肠轴感知新机制(Cell, 2022, 2478-2494)、免疫信号传导新现象(Nature 2025,740-748)提供了有力工具。

2、提出实时显微图像增强方法,为荧光成像节约十倍光子,在多种模式动物上实现了神经活动和细胞迁移的实时高灵敏观测。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脑损伤后神经递质ATP三维发放的时空动态,获得了关于发放位点几何形态的第一手数据。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,被期刊MBoC评为亮点文章并发表专门的重要性评述评。

3、提出空间冗余三维正交采样策略,解决了自监督去噪对高时间分辨率的依赖;设计了轻量级自注意力机制网络架构,取得目前最佳的显微图像增强性能。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三维神经钙成像的噪声抑制,为解析多维多尺度的神经环路动态提供了新工具。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,墨尔本大学动态成像中心的Lachlan Whitehead教授评价此工作“为实现通用显微去噪提供了有潜力的方法”。

Email

xinyangli@tsinghua.edu.cn

Office

中关村智造大街F座407
TOP